中医中药学医师资格考试
时间:
关于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部分,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中药学在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地位
中药学是中医基础课程之一,与《中医基础理论》《中医诊断学》《方剂学》共同构成执业医师考试的核心内容,总分为150分,占比约40%。
二、核心知识点解析
药性分类 - 寒/凉性:
具有清热、泻火、凉血等作用,如黄芩、板蓝根。
- 温/热性:补阳散寒,如人参、附子。
- 平性:药性平和,如石膏、甘草。
药味与功效 - 甘味:
补益、缓急止痛,如人参、炙甘草。
- 辛味:发散、行气,如麻黄、川芎。
- 酸味:收敛、固涩,如五味子、乌梅。
归经理论 药物归经以脏腑经络为理论基础,如人参归脾经、黄连归心经。
配伍关系
- 相使: 主药增强辅药疗效,如黄芪配党参。 - 相畏/相杀
- 相反:两种药物同用产生毒副作用,如“十八反”。
特殊用药原则 - 十九畏:
人参畏五灵脂、硫黄畏朴硝等。
- 禁忌:如十八反、十九畏中的配伍禁忌。
三、高频考点示例
功效对应:
安神:五味子、酸枣仁;
止泻:五味子、肉豆蔻;
清热:黄连、栀子。
临床应用:
治疗风寒感冒:麻黄、桂枝;
清热泻火:黄芩、知母。
四、备考建议
系统学习:
以《中药学》教材为主,结合考纲梳理重点。
记忆技巧:
利用口诀(如“十八反”“十九畏”)强化记忆。
实践应用:
结合病例分析药物配伍与功效。
以上内容综合了2017-2023年考试大纲及高频考点,建议结合教材与真题进行系统复习。